2025年4月末,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交建”,)交出一份成绩单,财报显示,一季度中交建实现营收1546.44亿元,同比下降12.58%;归母净利润54.67亿元,同比下滑10.98%。与此同时,其新签合同额达5530.34亿元,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翻开中交建一季报,核心财务指标的下滑直接指向行业环境的严峻挑战。报告期内,公司营业利润81.71亿元,同比下降12.38%;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82%,较去年同期减少0.34个百分点。分业务板块看,传统基建建设业务虽仍贡献4935亿元新签合同(占总合同额89.23%),但其境内道路与桥梁建设合同额同比下降6.02%,铁路建设合同额更骤降14.47%。这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地方政府债务约束趋紧的大环境密切相关。
不过,海外市场成为关键缓冲带。中交建一季度境外新签合同额1068.77亿元,同比大增17.14%,其中基建建设业务占比高达98.9%。尤其在东南亚、中东等“一带一路”重点区域,港口与城市建设项目持续放量。数据显示,境外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21.15%,显著高于境内7.23%的增速。这一表现印证了中交建董事长王彤宙在业绩说明会上的判断:“海外业务已成为穿越周期的稳定器。”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中交建近年加速布局新能源、环保等新兴领域,但转型之路并非坦途。报告显示,新兴业务新签合同额1268.29亿元,同比下滑17.80%。细分领域呈现两极分化:能源工程项目异军突起,新签合同额336.97亿元,同比激增185.36%;水利项目增长29.53%;而农林牧渔工程类项目则暴跌56.68%。
这种结构性矛盾暴露出转型期的典型特征——传统业务收缩与新赛道培育的节奏差异。以风电、光伏为主的能源工程爆发,得益于政策红利与产业链协同优势,但环保、数字化等领域的市场化能力尚未完全建立。财报中“管理提升改革攻坚”的表述,暗示公司正试图通过组织架构调整与资源整合破解这一困局。
尽管新签合同额增长为未来业绩提供支撑,但短期现金流压力不容忽视。中交建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89.08亿元,同比扩大23.4%,主要因工程回款周期延长与原材料预付增加。与此同时,公司短期借款激增37.95%至1023.75亿元,其他流动负债增长37.55%至603.03亿元,债务结构短期化趋势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中交建通过超短期融资券等工具补充流动性,年内已发行两期共计60亿元债券,利率低至1.60%-1.61%。低成本融资能力虽彰显信用优势,但若经营性现金流未能改善,债务滚续压力或将加剧。对此,中交建提出“严控机构压减、减亏治亏”的应对策略。
面对行业变局,中交建将2025年定为“高质量发展突破年”,战略重心聚焦三大方向:其一,市场突围强化主责主业。通过激励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重点突破境外高附加值项目。一季度数据显示,中交建境外工程毛利率较境内高出3-5个百分点,验证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
其二,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 财报特别提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应用”,在财报附注中,智能化施工装备投入同比增长40%,BIM技术覆盖率提升至78%。疏浚业务新签合同额410.18亿元,同比大增40.38%,其中环保疏浚占比突破30%,显示绿色转型初见成效。
其三,管理穿透破解效率瓶颈。以“做精总部、做实区域、做强专业、做优项目”的“四做”改革为抓手,压缩管理层级。报告期内管理费用同比下降13.9%,研发费用逆势增长4.25%,投入结构优化迹象显现。
中交建的一季报透过数据表象,亦可捕捉积极信号——海外市场韧性、能源赛道爆发、管理效率提升,均为穿越周期积蓄动能。正如财报所述:“以执行力建设破解行业瓶颈,确保国家战略践行。”对于这家营收规模近2万亿元的巨头而言,如何在规模与质量、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将决定其能否在“十四五”收官之年交出一份更具说服力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