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交通强国建设进入深水区之际,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交建”)交出了2024年成绩单:全年新签合同额1.88万亿元,同比增长7.3%,距离年度目标仅一步之遥。值得关注的是,其海外工程新签合同额逆势增长16.78%,贡献率超20%,而铁路建设市场份额却徘徊在2.6%的行业第三位。这张“冰与火”交织的答卷,折射出基建巨头的转型阵痛与突围路径。
基建“基本盘”:增长背后的结构性隐忧
作为全球最大的港口与公路建设企业,中国交建2024年基建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达1.7万亿元,同比增长9.12%,占总营收的90.4%。但细分领域冷热不均:城市建设业务以58%的占比“挑大梁”,港口建设增速放缓至3.68%,道路与桥梁业务更遭遇21.15%的滑坡。
“城市建设的高增长得益于政策红利释放。”2024年国家推动“三大工程”建设,城中村改造、保障房、产业园区等项目集中放量,仅郑州、天津等地的改造项目就为中国交建带来近千亿元订单。但公路投资下滑10.8%的行业背景,让昔日的“路桥之王”不得不直面增长天花板。
海外“第二曲线”:488亿美元订单背后的地缘博弈
在境内基建增速换挡的背景下,海外市场成为中国交建最亮眼的增长极。2024年境外工程新签合同额488.94亿美元,同比增长16.78%,沙特未来城OXAGON港、肯尼亚标轨铁路等超级工程接连落地。值得玩味的是,其海外业务毛利率常年高于境内3-5个百分点,但地缘政治风险也在攀升——莫桑比克轻轨、澳大利亚有轨电车运维等项目,均需应对复杂的国际合规要求。
“从‘工程出海’到‘标准出海’,这是央企国际化的必经之路。”中国交建管理层在年报中强调,公司已推动74项中国标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用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现新签合同额384.6亿美元,占境外地区的新签合同额的75%。其中, 中东地区实现新签合同额53亿美元。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累计新签合同额2,732.18亿美元。在“大交通”方面,中标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南二环路、澳大利亚墨尔本雅拉有轨电车等大型项目。在“大城市”方面, 中标香港T4号主干路及相关工程、新加坡媒体圈公寓住宅等系列项目。在“江河湖海”方面,签署塞内加尔 恩达亚新港、沙特未来城奥克赛根港、阿尔及利亚安纳巴港扩建矿业码头等大型项目。在战新业务方面,博茨瓦纳、尼加拉瓜光伏等“小而美”民生工程实现新突破,签署香港地铁项目。
但也可从报告数据中窥见,中交在欧美高端市场,仍需破解技术认证壁垒。
铁路困局:2.6%市场份额的突围战
相较于港口、路桥的霸主地位,中国交建在铁路建设市场略显尴尬:2024年新签合同额162.6亿元,同比暴跌55.96%,市场份额仅为2.6%。尽管参与了宿迁高铁、深南高铁等工程,但在国铁集团主导的“八纵八横”路网中,仍难撼动两家传统铁路央企的垄断格局。
转机或在货运赛道。随着国铁集团放开建设市场,中国交建正瞄准“通道性货运项目”,试图以“轨道+物流”模式破局。其参与的蒙内铁路、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等项目,已积累跨境货运经验,但能否在国内复制成功,仍需观察政策落地速度。
新兴赛道:海上风电与智慧城市的“千亿赌注”
年报中,“第二增长曲线”被提及27次。2024年,中国交建在海上风电、光伏储能等领域新签合同额超300亿元,中标华能山东、大唐海南等120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智慧城市业务则拿下天津、辽宁等地综合管理平台订单。
“基建央企的新能源转型,本质是寻找下一个‘铁公基’。”业内人士分析,中国交建手握全球最大疏浚船队,在海上风电基础施工领域具有天然优势,但面对整机制造、电网接入等环节,仍需补足产业链短板。
尽管新签合同额创下1.88万亿元新高,但年度目标完成度95%的数据,暴露出增长动能后劲不足。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收紧,基建投资类项目确认合同额同比减少12%,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增速降至3.69%,均考验着企业的运营质量。
“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这是基建行业的大势所趋。”中国交建在年报中披露,2025年将重点推进资产证券化,旗下中交设计(600720.SH)已完成专业化整合,未来或成为设计咨询板块的资本运作平台。
当“铁锹与盾构机”遇上“AI与双碳”,这家拥有120年历史的基建巨头,正站在传统与创新的十字路口。其年报中的每一个数字,都暗含着中国基建行业的转型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