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正在召开,举国都在关注,代表们的建议,老百姓们个个翘首以待,因为这里没有明星的鸡毛蒜皮,只有劳苦大众的安身立命。
工识网记者也在密切关注着两会的动态,尤其涉及到建筑工程。工地上工人的辛苦我是知道的,因为我表叔公就是建筑工人,真的很辛苦,晒得黑的发红那种,后来不让他在工地做工了,老人不愿意,说能挣点是点,以后也给后代减轻点负担。
从农民工中来,到农民工中去,走访调研、与一线工人交流、了解农民工最关注的问题,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邹彬忙碌生活的日常写照。
邹彬是一名95后,出生在湖南新化县一个小山村,初中没毕业就跟着长辈到建筑工地打工,成了一名“小泥瓦匠”。
长时间的打磨让他练就一身砌墙绝活,在2015年的世界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后来,邹彬被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聘为项目质量管理员。
2018年,22岁的邹彬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成为湖南代表团中最年轻的一位。
第一年参加两会的时候,他带来了三份建议,都与建筑领域的农民工相关。
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是没有房地产行业的,有的芝士建筑业,所有人的住房是由国家统一安排投资修建而成的,然后单位再按工龄、职务、学历等进行排队分配。那时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不过是7平方米建筑面积。
到了1980年,中央正式提出实行住房商品化,随后十年,房地产市场像是脱了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私人建筑公司也允许参与进来,1986年,全国只有近两千家房地产开发企业,1999年这个数字达到了两万。
越来越多的私人地产公司兴起,建筑业开始大量聘请农民工。八九十年代的建筑工人,很多本身就是农民,当时圈内有这样一个说法:“放下锄头,拿起泥刀,就变成了瓦工”。
先天并非科班出身,后天又没有科学系统的培训,建筑行业工人的”乱“,到今日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今年是邹彬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六年,在这六年里,他踩着泥土,走进工地,穿过雨幕,一年又一年,围绕建筑产业工人转型、完善工匠培育机制做扎实调研,并在两会上提交了10多条建议。
去年两会上,他在“代表通道”上对着记者说:我特别想对更多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们说,坚持干一行爱一行,成长为大国工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一年,他提交的建议,是国家设立职业技能认证体系,让建筑工人今后也能够持证上岗。
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产业工人转型,完成“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制造大国”向“质量强国”的转变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同时,倡导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国家、省市、企业举办的技能比赛越来越多,工友有更多机会通过比赛参加培训……
重视建筑工人,也是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