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节点上,准确把握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综合交通运输的新要求,系统总结《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规划编制经验,加快推动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理念、理论、技术、机制等方面创新,切实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规划对于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为全面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贯彻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部署,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综合交通中心主任张晓光在“探索交通运输现代化与规划创新之路”线上研讨会上,围绕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运输现代化研究及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创新成果,作了《新时代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创新探索与思考》的主题分享。
张晓光从把握综合交通规划所处的历史方位、探索新时代交通规划创新总体思路、持续完善综合交通规划编制体系、加快构筑综合交通规划理论体系、明确综合交通规划理论创新关键领域等方面介绍了当前新时代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创新探索的路径。
张晓光认为,基于时代背景而言,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同时2024年的交通工作会议上,李小鹏部长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提出我国交通发展的着力点,应首先统筹好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结构性改革、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这三方面关系,围绕服务保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朝着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着力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发力方向而努力。
“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时代背景上,还是从中央的部署上,或者是行业的新要求,对综合交通规划创新提出新需求。”
张晓光表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及理论实践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交通运输规划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提出了综合发展、综合利用、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思想,但是理论研究整体比较薄弱、粗浅,没有形成全面和富有前瞻性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进入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至十八大,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全国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逐渐成为共识,这一阶段,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理论探究和具体实践非常活跃,综合交通运输及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在第三个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及理论实践进入逐步完善的发展阶段,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成为交通行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从国家层面上看,以中长期战略规划和空间布局、五年发展规划为基础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体系逐步形成。”
另外,从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及理论体系的现状发展水平来看,张晓光认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在推动交通大国建设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不断引领指导交通大国的建设,国家层面,以布局规划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编制体系基本形成。而针对目前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存在问题,张晓光分析,当前的综合交通规划核心仍然是如何分配资源,增加建设投入,规划的目标导向,以及任务的设置,仍然偏重于基础设施的增量规模和速度,各种运输方式的“物理拼盘”的现象仍然存在,宏观层面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分析框架尚未清晰和明确,部分综合交通规划编制过程中仍存在着“先分后总”的现象引领行业全面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此外他提到相比于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安全应急、交通治理等内容编制深度、日标量化程度以及实际指导能力等方面还有明显差距。
为此张晓光建议,未来的综合交通规划及理论研究,应基于跨区域战略实施、跨区域客货出行需求等角度,充分考虑乡村由“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统筹谋划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服务线网规划运营等形势变化,利用城乡融合理论,明确城乡一体化交通发展方向与路径技术方法。
此外他建议,引导交通运输行业打造城乡一体、顺畅流通的城客流与货物流联系,有效打通城乡运输服务堵点、痛点,提升交通运输的规划视角,延展规划范围。依托交通+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思路,推动规划思路由行业内部发展向跨领域综合发展而转变,实现交通行业与邮政、物流、旅游、装备制造等行业的融合化发展,从而形成共建共享交通运输行业新业态、新模式。
针对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的趋势,张晓光建议,在交通绿色低碳发展规划理论创新的主要思路应充分体现节能减碳的行业发展要求,从结构、技术、管理三方面考虑,提出交通节能减排实现路径与措施,围绕交通资源节约利用,可将绿色发展理论由节能减排拓展至资源集约利用等领域,推进土地等资源立体开发与综合利用,提高国土空间综合利用率,实现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