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动工的三峡工程,从诞生到投入运营,伴随着它的争议一直此起彼伏,尤其是在2009年竣工以后,更是被国外媒体报道一度“妖魔化”。作为当时舆论潮流中的“宠儿”,由此引发的百万移民、环境改变问题,导致许多有失偏颇的报道,严重伤害了三峡工程的形象。
根据当时百度公布的搜索数据显示,这些帖子的观点都比较极端,甚至国内的部分公知嘲笑国家花了两千多亿打造了一个面子工程。面对这种舆论的攻击,当时的三峡集团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而这也更加助长了这些言论的生长。
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三峡工程每年的发电总瓦数带来的电力方面的收入可能就高达近千亿元,在防洪方面更是维护了下游的安全,从而不至于出现类似1998年无法控制的特大洪水。
回顾作为一项世界级项目的三峡工程被舆论误解的过程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缺乏了一套品牌文化体系的维护。
为何工程项目需要品牌文化建设?
三峡工程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工程项目,参与工程的相关人员在世界级别的会议上都享受都极高的尊重与赞誉,但是却由于国内大量不实的报道,导致三峡工程却没有得到认同,从而损失的不仅是企业的形象,更是我国形象和公众的损失。
被誉为“现代品牌营销之父”的戴维·阿克对于品牌文化的定义是,“品牌文化通过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并充分利用各种强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消费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忠诚。”
而品牌文化是基于某一品牌对社会成员的影响、聚合而产生的亚文化现象。
如果企业缺乏品牌文化,这个产品本身就是没有生命力的,甚至在未来的发展上是得不到延续以及经不起推敲的。
在1994年,三峡工程项目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品牌文化建设的概念,根据三峡工程公开的百度百科、官网、微信公众号等资料,可以观察到其没有一个很主动输出的品牌核心概念,整体也并没有搭建具体的文化建设工作。
从而让三峡集团在面对来势汹涌的舆论战,无法及时作出反应,因为其内部没有建设成一个具体的品牌文化体系。
品牌文化建设如何营造生命力?
品牌定位是品牌文化建设的基础,一般的品牌文化定位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确定品牌文化范围;确定品牌文化个性;确定品牌文化价值。
2016年,中国发起了“国家品牌计划”,将一些能代表国家实力的品牌进行宣传、建设、形象的维护,组织了一批“国家名片”的建设活动。
因此在品牌定位上,“三峡工程”就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品牌,在这个过程中三峡集团需要避免将“三峡工程”与集团、个人、事件联系,而是应该将此作为一个景点、一个建筑、一个水电站,或者是一个效益体进行品牌定位。
当品牌定位具体化,就会进入到一个品牌模式,涉及到多元化、旅游、国家品牌背书等等。尤其是可以通过在文旅、文创方面的经营,把“三峡工程”的品牌文化生命力完全盘活起来,形成一个具体的商业产业链。
在宣传和传播“三峡工程”的文化内核上面,可以将奇迹、技术、机密、重要、影响力等信息作为立足点传播给公众。
经过这样的品牌路径以及文化建设的搭建,可以完全重新盘活“三峡工程”的文化建设价值,从而形成一个强而有力、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