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B站上有一位3个月涨粉60万的Up主,通过拍视频为众人揭开了工地工作的真相。
视频里的他每天6点就起床,扛水泥,凿石头、搬电缆,一直在工地干到11:30,吃完饭再返回工地接着干。除了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有时候还会因为工地恶劣的户外环境受伤。入职的第46天,他不小心掉进了两米深的下水井,全身多处磕伤。
他自嘲:上工地不到半年,老了20岁,明明是刚刚毕业的年纪,工地上近40岁的工人却叫自己大哥。
工地上这样的艰辛场景在不久的将来会消失。
以后你的工友可能不是“人”
机器人盖房子,机器人进工地,一个“人”干几十个人的活……
这并不是科幻电影的桥段,而是正发生在建筑业的真事。
铺地砖、砌墙面、混凝土修整、高空外墙喷涂……提到建筑行业,或许不少人还在将其与又苦又脏又累划上等号。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危、繁、脏、重”的体力活有些已经或正在被机器人“工友”承包了。
其实智能机器人离普通人并不遥远,例如清理机器人、迎宾机器人、上菜机器人等,都慢慢出现在普通的生活场景中。
当然这些只是一些简单的工作。但是如果机器人能够为人类干一些繁重的活就好了,比如传统建筑行业的工作。
智能机器人进入传统建筑行业比较晚。日本、美国等智能制造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智能机器人现在已经小范围地试用于建筑业。
国内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建筑机器人也出现在了工地上。最有名的是碧桂园。碧桂园率先使用机器人盖房子,令人为之一振,在业内引发热议。有人说这是一场“绿色革命”。
2022年8月18日,碧桂园子公司博智林携8款建筑机器人惊艳亮相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其中6项机器人技术获评国际领先,3款机器人入选工信部认证的应用优秀场景。
除了碧桂园之外,中建八局在建筑机器人的应用上也是走得比较前沿。各类机器人(如钢筋绑扎机器人、橡塑保温板下料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智能抹灰机器人)在建筑工地上忙碌。
工识网记者了解到,前不久,中建八局上海公司在对上海交大医学院浦东校区学生宿舍施工时,就用到了一位特殊的工人—— “智能抹灰机器人”。
一面15平方米的墙面,原先一个抹灰工需要2、3个小时才能干完的活,只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水泥就被均匀平整地被抹了上去。
两台 “智能抹灰机器人”一天就可以完成人工作业十天工作量。
相信不用多久,随着相关部门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建筑机器人的价值会得到更好的验证。
中建八局与网易携手,实现一人操控上百台机器
近日,网易与中国建筑旗下的中建八局签订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工程机械领域的深入合作,推动其落地应用。
目前,网易伏羲与中建八局联合研发的挖掘机器人,正在四川理塘参与西南重点基建项目建设,这也是全球首台登陆高原作业的无人挖掘机。
通过手柄、电脑远程遥控,无人驾驶的挖掘机可以在零下二十度、4000米海拔的低温缺氧环境中作业。
四川理塘,被称为“世界高城”和“天空之城”,在这个平均海拔4000米,比拉萨还高的地方,寒冷缺氧、地质复杂,铁路施工困难重重。据当地人介绍,有许多来理塘造铁路的工人,常常没来多久,就因为头疼、乏力、呕吐等严重高原反应而选择离开。用工难、施工难、建造效率低是当地建设一直以来面临的重要难题。
中建八局董事长李永明表示,网易具备强大研发实力和高新技术,而中建八局拥有广阔的应用场景,双方将发挥各自的特色优势,共同打造数字建造标杆,一起引领行业的转型发展。
据悉,近年来中建八局工业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方面持续探索,而此次网易伏羲研发的挖掘机器人不仅可成功落地,还参与了西部重点铁路项目建设,成为全球首次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工地运用无人挖掘机,更证明了“人机协作”模式的强落地性、可持续性、可复制性。
网易公司CEO丁磊表示,网易将利用自身的科技积累,为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安装“数字心脏”,和中建八局一起扩展更多更广的数实融合场景,实现一人操控上百台机器。
工程企业需加快数字化转型
随着建筑机器人的普及,虽说大范围内取代工人目前不太现实,但建筑机器人必定也会取代一部分岗位,这是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建筑机器人的使用,必定是对企业有利的,企业才会投入这个成本,比如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可以提高效率、保障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等等。
正如诺贝尔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在《企业的本质》一书中指出:“企业的本质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是替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组织。”
当然,对于传统的工程企业来说,建筑机器人带来便利施工下,也带来了挑战。如果你作为甲方,你是愿意选择传统施工方式的工程企业,还是高效率更安全的建筑机器人施工的工程企业?
答案是很明显!这就要求工程企业必须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企业核心能力,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
传统工程建设企业只有拥抱数字化转型,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才能实现精益管理、精准决策、集约化经营,完成作业流程数字化、项目管理系统化、企业决策智能化。
那些还没有跟上转型升级步伐的企业,必将随着建筑业新时代的到来,逐渐被市场所抛弃。
我们已经看到,建筑机器人时代的未来已来!